报告文学不是书斋里的文字,行走是其写作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报告文学一定来自生活的第一现场,作者在这里感受、体验、发现、思考,获得叙事的激动、机理和表达的方式等。《西望胡杨》除了主要讴歌援疆者感人的奉献精神外,还有机叙说了新疆之大美,讴歌了民族团结。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该系列联手全球数位重要小说家重新改写莎翁剧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在作家的笔下,也给了夏洛克一次可以陈述自己思考的机会,关于那一磅肉。
拍摄《狼图腾》聘请的是法国的导演,驯兽师是加拿大的,需要国际合作,国内对于动物的培训还不是特别成熟,现在改编拍摄,时机还不成熟。
一部六乐章构成的,讲述纽约这座城市从印第安人的原始血脉开始,欧洲移民进入,到20世纪的商业时代给这座城市的人所带来的差距与迷茫,以及对当下这个数字时代里对利润的追逐,还有无可战胜的歧视与不公。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意象审美观(涵造型观)和写意的笔墨结构观(涵造型法则)为主魂的畅神载道的艺术语言体系和辉煌的绘画成就而显居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成为世界精神文明的颠峰。
这种借助荒诞手法对当今中国社会人心所做的思想拷问,不正是相声艺术最为独特的美学价值吗? !姜昆与他的合作者于此奉献给广大观众的,不仅仅是一段比较优秀的相声节目,更是一种促人思考的济世情怀。
“简迷”——这是英国两百年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粉丝们的自称,在英国,它所代表的文学粉丝团体之庞大和热诚,几乎只有莎士比亚的“莎党”能够相比。到今天,奥斯汀最出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总计销售超过2000万册,在全球拥有无数读者,且被数次搬上银幕。奥斯汀逝世200周年,为什么人们对她依旧迷恋?
原题:许鞍华的历史钩沉与二次虚化 对于完成了《黄金时代》的许鞍华而言,《明月几时有》似乎是必然。 《黄金时代》的结尾,萧红病逝
对许多都市人来说,禅修、念经、打坐、吃斋,做瑜伽,成为了逃离快节奏日常生活的一剂灵药,然而同一套看似相同的语词,在藏人那里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行为属性——因这一切仅仅只是日常。
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素来为观众熟悉和喜爱,不过,正在江苏卫视和优酷视频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简称《军师联盟》),却首度将司马懿作为主角,从他的视角讲乱世、说英雄。
电影市场越来越大,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消费那些视听效果震撼、动作场面玄幻、超级英雄无敌的所谓“爆米花电影”的同时,也对这种奇观化体验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了。
还记得和莎士比亚合著《亨利六世》的马洛么?大英图书馆“发现文学”项目新近公开一份绝密档案 伊丽莎白时期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充满争议的形象再次进入公众视线。
网络综艺要有“网感”,这几乎构成业界的共识。但对“网感”的理解却存在不同的意见,有的凸显媒介的特质,强调网综的直播优势、互动参与与大数据基础,也有的凸显网综的专业化生产,更有人将二次元文化甚至是互联网的杂乱无序视为“网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