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后,常书鸿、常沙娜父女的作品再次相逢在7月15日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的“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上。多年来,他们一位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一位成为“敦煌图案解密人”。
长征题材美术作品的汇集,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重要构成,而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美术家个体的艺术追求,也已成为书写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化与审美内核的思想承载。
刘文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的创作充分展现了他的“独到之处”。其中有画家表现领袖、歌颂人民的作品,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的人物写生,画家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程式,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开拓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
回首凝望,70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一部表现社会发展变化的艺术史、一部新中国本土造型艺术语言的演进史,更是一部由视觉图像汇聚呈现的中国革命史。
新时代让中国版画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变成一程更一程的前行,版画今天又再鼓舞起新兴,践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信念,准备还要远行,用意志与作品验证着唯有创造,坚持创造,才敢踏上新兴的旅程,才敢自命永远的使命。
站在17世纪欧洲文明顶端的阿姆斯特丹,用自己的财富与对文化的渴求托举起当时欧洲最繁荣的艺术品市场,进而催生出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画家。但阿姆斯特丹短短几十年内的迅速崛起,多少又带着些暴发户性质,市民的审美文化缺乏底蕴与包容,最终让伟大的画家和伟大的画作蒙尘数百年。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这些天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6月21日,吴为山雕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中外艺术界的近20多位专家与会,就雕塑艺术进行了研讨。
中俄通过互办“文化年”“文化节”,举办中俄文化论坛、中俄博览会、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动,使得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愈加密切。美术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中俄友谊增添了绚丽的亮色。
王雪峰选择传统的绘画题材,抒怀遣性的同时,将对道的追问贯穿始终。他的画作趋简避繁,引人心静。行者王雪峰借绘画修炼凡心,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保持一种道心。
“红色山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山水画从题材到形式的革新成果,不仅开启新范式,照见审美走向,更以特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品格,书写出时代精神气象。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日前完成。这是一次穿越时空而凝聚成的艺术结晶,在诉说着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里,艺术家们攫取了数十朵最流光溢彩的耀眼浪花呈现给当下,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的大运河,曾经是承载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动脉,是历史盛衰的见证者。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5月13日开展,将持续至8月11日。
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手握画笔、刻刀的美术青年,以赤子之心,将个人梦想、艺术理想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绘就青春画卷,掀起、引领一波又一波美术变革的浪潮,展现出青春与文艺所独具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