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育的普及已然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如何认识书法之美,当下书法教育有哪些突出问题,书法美育的普及有哪些可行路径……《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一起来围观。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杨华在注重整体和谐的同时,还不断从魏晋小楷、南北朝碑帖以及唐人楷书元素中汲取营养,在技法上求得完美,注重笔法多变和藏露并用,又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使其面貌出新、平易近人。
张维忠令小楷宽绰有余,以小见大,探索楷书结字内部之间映照关系之多元,赋予楷书因势造形、攲侧有度、大小任意、粗细随心、精巧厚重有别之奇趣,引人体味其生机盎然,神采飞扬,精神洒落。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乃数千年前先贤们的选择,它本身蕴含着诸多奇妙元素,也不断呼唤和提示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思维去发现和实践书法之美。
“雄浑”作为审美范畴走进书法艺术,得益于民族传统心理对艺术的辐射、引领和干预,因为任何一种审美思潮都会打上民族心理的深深烙印。
《黄州寒食诗帖》不仅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个人书法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尤其是行草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
笔者作为十二届国展学术观察员和文字审读组监审委员,参与十二届国展评审工作,对作品中出现的繁简字、俗讹字、废弃字、分化字、相似字、错别字、避讳字、偏旁混用字等等问题,谨作大概梳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