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朱培尔的印作,感形相之外有情趣、有余味,体其刀笔之外,空灵透脱,有风神韵致,故其境不俗,物我言会,能穷造化之变,难得。
文物保护不光要措施得力,还要方法妥帖。由着性子蛮干,置保护过程中的“有爱、有效、有度、有序、有节、有格”等原则于不顾,是一定会付出惨痛代价的。
“人不仅在意识中以理智的方式,而且也以实际工作活动的方式,表现了他自己,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观察他自己”。这段话深深地启迪我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书法文字形态中观察其美的内在本质与外观形式。
在赵孟頫的代表作《鹊华秋色图》上,董其昌从48岁到76岁,先后题了5次,从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董其昌的书法,还体会到其对书画品鉴的高度的理论研究,读起来也是颇有意味。
古代书法家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发端、发展的;研究这些过程,寻找关捩,吸取教训,心手同功,则可契于妙。从作品来看,史培刚是手上功夫比较细的书法家。
“刻意”在书法审美上同样“举足左右,便有轻重”,虽没有像“天成”被书法家追捧,但也从未被书法家奚落打入“冷宫”,更多则是作为辅翼以与“天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其生气更兼高致的线美、笔意、墨韵、心境所营构的入出之际、有无之间的诗境妙造,和关注人民、彰显人性、不断实践着“得大自在”的自我超越和书道追寻,这恰是李鹏程书艺的会通诗书、意象相合、神韵相通、心手相应的妙绝之处。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书法俨然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甚至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是书法具有相当的深度,这个深度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深度、审美的深度和笔墨的深度。
高校篆刻教育在当下有什么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反思之处?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高校篆刻教学研讨会”上,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不少大学生篆刻存在文字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一二三四
40年,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标志性意义的时间节点,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艺术来体现,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果,更是用艺术向这个伟大时代的深情致敬,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书法的发展,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是一个“古典”的历史时期。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又面临一个“新文化运动”,即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在改革开放的这40年,又构成一个艺术转型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