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拍摄马而闻名的中国摄影家李刚的摄影作品《马语者:象·相》,不同于常规视角的凝视,对马的概括有时是局部“大写”,有时是群体关系的独特呈现,不仅是诗意的外延,也是理性的内观。
这是美丽的中国,这是美好的生活。270件(组)摄影作品汇成一曲时代交响,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展厅激荡、回响。这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的现场。
刘瑞新的《边缘生存》系列摄影作品,图像本身首先事涉异国人群的生存状态。这些普通人身处底层的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让一颗有着悲悯之心的中国摄影师的心灵,触碰到了人类生存的底部世界和基层组织。
虽然没有像父亲一样针砭时事、用文字表达人生态度,但周海婴同样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记录了下来。他用手里的镜头,为经历过的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瞬间。
我国是一个冰雪大国,也是一个冰雪摄影大国,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待冰雪艺术,要在更高的境界上去认识和表现冰雪,带动冰雪摄影向更高层次发展,用冰雪摄影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解海龙常说,只有介入到历史档案的记录中去时,相机才有真正的生命。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解海龙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一直尽着一位摄影人的责任,进行摄影创作,为摄影事业的发展和公益事业奉献。
纪实摄影家应继承徐肖冰等摄影界前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个人感知熔铸于生活,用镜头聚焦国家的变革与成就,从现实生活的活水中捕捉当代人身上所特有的人文新质和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留存时代记忆。
如何以摄影的方式聚焦扶贫公益,助力脱贫攻坚,发挥影像的认识、教育、审美作用,拓展影像创作与传播的社会功能?近日,“百部扶贫影像日记·第一书记征稿计划”暨中国第二届扶贫公益摄影大展就此作了有效尝试。
《晋峦愚绘》是蔺庭均以舷窗摄影人的身份,乘坐民航客机,多次飞行于北京—太原、太原—大同、太原—长治和太原—呼和浩特,用他手中的相机,从飞行者的角度,透过飞机的舷窗,俯瞰三晋大地,瞬间抓取拍摄的太行巨幅画卷。
摄影进入中国,首先形成科学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尤其是它对人类影像强大的摄取能力,从清代皇族、官员到普通民众,摄影最终成为那个时期最时尚的事物。
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作为分支的影像艺术也随之抢滩,占据市场一席之地。各种各样的影像展出现在大众眼前,改变了大众对影像艺术的固有思维,为参观者提供了视觉感官的独特体验。
摄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一门传播性极强的艺术,这些特质让我常年一直致力于拍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记录和保存我眼中看到的美好景象,也希望通过照片的形式来传播它的美好。
这组作品以其视觉真实性和强烈的内在寓意性——长城永存、抗战不息,深刻触及了时代的命题——抗战卫国,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图像、艺术经典和精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