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入新时代的起步期,回望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取得的经验,对走好未来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重视新时期,面向新时代,就成为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起点之思。
美学的现代进程,不是推行某种版本的美学,例如18世纪欧洲美学家确立起来的那种现代美学,而是促进不同美学传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敞开新的理论前景。
文学是人学,不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不是体现在统计数、一般心理规律、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作为个体情感体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被称为“新文艺群体”的新兴文化力量也日渐活跃,且影响力日益广泛。课题组通过调研,系统梳理新文艺群体的主要特征,全面了解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并就规范新文艺群体及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近日,在西安召开的“新中国文艺理论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成立大会”上,学者围绕七十年间不同阶段文艺理论的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学基础理论所取得的文艺理论成就、文艺理论研究对象及其呈现状态的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不仅指我们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开阔的理论视野,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具备理论建设的正确认识和成熟心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中国文艺理论才能够更好解读中国文艺实践
祁志祥教授新近出版的五卷本《中国美学全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美学“全史”。五卷在手,各种想要的美学材料大都可从中查找,所以它又是一部非常实用的中国美学的“工具书”,一部中国美学的“大百科”。
文艺学学科研究的创新与建设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狭义文艺学的视角看,目前我国文艺学学科研究的显著特征有哪些?该学科在基本理论研究或学科构建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新时代的文艺学学科如何实现更好发展?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文艺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研讨相关问题,2019年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艺理论的现状与未来: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嬗变与走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近日,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术探讨。
3月24日,由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与要义、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反思、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本体论与功能论,以及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等议题展开研讨。
对于身处新时代的中国人来说,要切实做到、做好“文化自信”,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引领,努力做到并做好文化自知、文化借鉴、文化反省、文化创造、文化馈赠。
多元动力推进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发展,从植根于民间自发萌生的具体通俗审美趣味,再自觉地上升雅化,并由雅俗互动积极地推进审美趣味的丰富与发展。
“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不平衡性将会永远存在,这是不以艺术家的愿望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恩格斯将其称为“最高的标准”本身就包含着这层意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时代文艺需要新时代文艺理论去认识、把握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南。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主流媒体要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解答好这个课题。要认清媒体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抓住信息革命机遇,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