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京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2019年3月2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研讨会”在京召开。
3月2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举办研讨会,从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围绕艺术家如何肩负起新时代培根铸魂的使命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3月2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研讨会”在京召开。
与优秀传统融合,与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表达手法融合,并通过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属于民族的、时代的、人民的新的审美范式,创作既承接民族优秀传统,又吸纳现代观念与手法,同时具有现实情怀的优秀作品。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等一系列创新所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的相互融合,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科学认知更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这需要我们回归存在的本体,以人类、世界、历史、未来为参照系来进行追问,期望为人类精神结构变迁和审美艺术未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实践在对生活世界和时代精神的诠释、反思、批判等层面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辨析,可以从媒介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和艺术生产传播的现实状况两种言路进入,并最终汇合成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伦理性的探究。
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环境美学思想,其中的有益思想可以是说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笔者挑出三个问题,略作阐释:“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地”——“山水”、“田园”——“家园”
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塑造出崭新的文化产品,更会带来丰富别样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融合现代审美,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现,推动中国文化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喜爱、被接纳。
“虚构的悖论”是20世纪后期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美学问题。围绕这个悖论的解决形成了许多相互竞争的主张,其中有代表性的主张有幻觉主义、事实主义、假装理论和思想理论。本文试图在假装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身心关系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由此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艺术虚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提供身心切换的练习,维持身心之间的平衡。
我们正处于信息社会狂飙突进之时,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劳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颠覆性重构,必然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必然在审美领域留下愈来愈明显的时代印记。
“转型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方法,具有一定复杂性,既是社会历史研究,又是一种文学思想史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地描述和分析。
截至目前,关于草原文学还没有一个规范性、科学化的概念。但是,草原文学创作实践却存在大量的、可供阐释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与中原文学、民族文学、地域文学中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不同,反映在文学思想、文学风格、文学理论等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