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文学观念关系密切。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之分辨贯穿于民国时期的文学研究,亦成为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核心观念。杨鸿烈较早以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论述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郭绍虞继之,以为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之观念基础,朱自清则提出质疑,所提出之问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神经实用主义具体地,是新近出现的理论,它将神经科学的研究与实用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一方面试图运用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实用主义的相关思想做辩护,另一方面,也强调运用实用主义思想来理解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这种理论包含如下几个要点:强调机体—环境的互动性、经验的连续性、反对二元论、强调情与理的交互性等。文章认为这种理论能为我们连续地谈论自然—科学—人文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优秀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要坚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电影发展道路,其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也就是说,我们要创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当下生活的各种事实、包括审美活动总是动态发生的,那么美学关于对象的认知活动及其具体认知也不应呈现为某种对象化的概念,而应该是生动具体的生活感知及其感知形态;当下生活及其认知活动的共时性关系,决定了美学只有具体地回到当下生活,具体经历生活的当下展开,才能真正感知和发现生活存在,也才可能真正显现美学自身的存在。作为“审美干预”的美学权力的实现,需要重新将自身实践前景置于当下生活“可感性”塑造的具体认知之中——不是把生活当下的经验加以概念化甄别,而是从外部指令“内转”为生活当下的直接感受,通过生活且在生活中进行具体认知,突出人的当下生活“可感性”的认知形式,这必将成为美学在今天有效行使日常生活“审美干预”的基本要素。
如何看待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学术成就,如何评估其研究得失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下面我将就此提出10个问题,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促进。
本文试图通过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对当前与日常生活广泛结缘的审美活动如何具有至善品质和健康指向等问题予以理论上的解答。
我们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有理论上的深度与广度的探讨,并进一步阐明了古典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且体现了古今一脉相承的艺术理想,这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艺术理论领域的具体体现。
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于2018年7月30日至8月10日在四川雅安举办。结业后,我们就此话题专门向学员约稿并选取编发,以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