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
  • 西方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从人类学的立场来看,不管在任何文化之中,艺术都是一种多层面的人类行为,并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2016-07-26详情
  • 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的源泉

    文化是命脉,文化是灵魂,文化是根基,文化是家园,文化是风气,文化是人心,文化是载舟与覆舟的力量之源。正因为

    2016-07-25详情
  • 增强文化自信,文艺大有作为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文艺始终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进一步提振文化自信的征途上,文艺仍将发挥特有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文艺家、文艺创作、文艺事业和产业都将有更大的作为。

    2016-07-22详情
  • 为什么说哲学社会科学是“思想先导”

    为了更好地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光明日报特在评论版开辟《哲学课》栏目,约请知名哲学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面向大众读者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问题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问题、概念的普及,以期让“高大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能更接“地气儿”。

    2016-07-08详情
  • 仲呈祥:关于文艺与哲学关系的断想

    研究文艺就是研究其审美方式,审美的学问即美学,亦即文艺哲学。唯其如此,文艺大家必然也是善思想、通哲学的行家。

    2016-07-05详情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启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生动地证明了,理论的生产绝不是“理论内部”的活动,而是革命实践感、历史洞察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恰当而有效地结合的成果。这是对理论和文艺理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最大启示。

    2016-06-01详情
  • 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

    第一场讨论主题为《启蒙、理性、诗意何以可能》,嘉宾依次为:人工智能专家 张峥;数论专家、诗人 蔡天新;法学家 季卫东;神经科学家 鲁白 。

    2016-05-31详情
  • 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从“摹仿说”入手,将艺术创作看成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他们从代数的角度研究音乐,从几何的角度研究建筑,从解剖的角度研究雕塑,从透视的角度研究绘画,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

    2016-05-31详情
  • “强制阐释论”引热议,中国文论重建有新路

    回眸总结“强制阐释论”这一理论的关注点,大致包括:如何辨识当代西方文论、它对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势话语下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何在。

    2016-05-18详情
  • 两学一做 | 重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修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使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修养理论具有了比较完备的形态。从此,党性的锻炼和修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普遍用语和自觉追求。

    2016-05-12详情
  • 电影理论作为档案理论

    本文从“电影档案”的观念出发,为上世纪10年代的电影理论与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的新的维度。将电影的镜头或片段,而非作品作为运动影像研究的着重点,从而探讨电影的潜能,探讨镜头或片段中潜藏的宝库,最终,探讨未来电影的可能形式。

    2016-04-26详情
  • 电影学理论的作为

    电影在当代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电影学理论的重要性。电影的本体论界定是电影学研究的重要性命题。电影学的研究涉及本体论、动作论、作品论、反映论、运营论、教育论等各个侧面。

    2016-03-31详情
  • 古代感物美学仍有生命活力

    能够真正凸显文学艺术创作价值的是感性,是直觉。由于直觉的本质是自然、自由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向性,它能够捕捉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与情思,完成具有意义的审美创造。

    2016-03-30详情
  •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生态及批评观念与方法考释

    “学院派”为何会在21世纪突然从文艺批评转向了文化批评呢?追根溯源,一是对文艺创作的失望;二是认为广阔的文化批评更适应“学院派”的学术路径;三是因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没有政治风险。

    2016-03-25详情
  • 艺术界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

    艺术家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匠人对艺术传承有何作用和意义?“技”“匠”和“道”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在艺术界落实和践行“工匠精神”?

    2016-03-24详情
  • 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

    生命美学的研究,不但成果琳琅满目,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有其内在的一致之处,即美是生命创造活动的自由表现。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016-03-23详情
  • “良心主义”的美学建构

    从1912年到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国际、国内政局波谲云诡的大语境和电影业界初成的小语境中“自在自为”。第一代中国影人在艰辛顽强的制片实践中选择、权衡、借鉴、调谐来自传统、当下和外来文化影响的多重趋力,择定“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点,创生“影像传奇叙事”的主流范式,初步完成了中国电影“观念——美学”的塑形。

    2016-03-21详情
  • 庞井君:“文艺评论”与“评论文艺”的界域

    传统意义上以专业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为主体的文艺评论格局发生了变化。

    2016-03-17详情
  • 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

    中国成功的秘密,不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符合唯物辩证思维的社会主义。

    2016-03-17详情
  • 影视人类学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生态发展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等同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更聚焦于影视手段在人类学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与制作方法

    2016-03-15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