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伟大旗帜下,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文论的新话语体系?10月13—14日,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构”高级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
35年时光荏苒,《中国社会科学》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相伴相生、与新时期中国学术道路并进同行,引领并见证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轴心时代”理论的核心在于“突破”。“突破”是一种建立在渐变基础上的突变,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这个质的飞跃中,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共同形成并确认了一些重要的人类普遍原则,“奠定了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础”,如对于人类自身力量和智慧的肯定、对于暴力的排斥、对于德性和理性的尊崇等。
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嬗变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中西合流的新阶段;而这中西合流的过程,贯穿着两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以及两者的融合。
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逻各斯中心主义及在此基础上的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 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写作。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道德是厚重的,犹如社会之舟远航时的压舱石,即便偶有风浪,也能护持着平稳有序;道德也是欢快的,它未必一直板着宏大与沉重的面孔,有时也如一阵阵东风,滋润着社会春意萌生。
7位学者主旨演讲,8场分论坛,3场高端对话,140多位学者发言……10月10日~11日,400余位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相聚中国,用掌声向马克思主义致敬。
只有在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本质等相关问题上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才能在当代社会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经济与艺术实践中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经济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