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
  • 发展“川派评论”正当其时

    文艺评论以其独特的真理追寻、价值引领、真假辨析、审美判断和人文情怀,对文化建设及其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发挥着统揽、互渗、包容、整合的独特作用。“川派评论”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有何特色?近日,本报邀请了国内文学界、文艺评论界、高等院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2019-10-21详情
  • 这五年,气象一新的文艺评论(王一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号召文艺批评自觉承担文艺界“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界如沐春风,气象一新,呈现出新的精神面貌。

    2019-10-17详情
  • 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柏峰)

    建立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对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创造坚实的精神基础。

    2019-10-17详情
  • 南方的文学想象(张燕玲)

    南方的文学想象——以广西及西南部分作品为坐标  1955年,壮族诗人韦其麟以叙事长诗《百鸟衣》惊艳中国文坛。3年后的1958年,广西省改为

    2019-10-15详情
  • 影视声音教育需要全球视野、学科创建与专业拓展(姚国强)

    中国影视界如果想进一步地提高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迈向世界影视艺术的创作巅峰,是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的。所以,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影视声音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理论平台,既刻不容缓,又是必经之路。

    2019-10-15详情
  • 伟大民族精神畅想(李舫)

    伟大民族精神,作为我们民族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国人民的丰富滋养。

    2019-10-15详情
  • “十月花香——祝福祖国‘今我来思·我与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征文”举行颁奖仪式

    “十月花香——祝福祖国‘今我来思·我与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征文”活动近日揭晓,10月12日上午,在邯郸市文联会议室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2019-10-14详情
  • 民族生活、民族形式与民族书写的嬗变(刘大先)

    在日益多元主义的语境中,当曾经的共同利益与理想一度失却其激励效力之后,怎样在新的语境中建构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而这又指向于让民族生活在特殊性中凝结成新时代的共同价值与理想目标。这可能是多民族作家未来都需要认真考虑的话题。

    2019-10-12详情
  • 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嵇绍玉)

    书画同源同脉,两者笔墨使唤、功能效用、审美趣味上形神毕肖,无有差池,历代书论画论主张、理念、思想也似芝兰玉蕙,交相辉映。

    2019-10-09详情
  • 虚拟现实:让虚拟无限逼近真实(严锋)

    虚拟现实(VR)技术会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为艺术带来全新维度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2019-09-26详情
  • 新中国文学70年: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梁鸿鹰)

    文学,特别是70年以来的新中国文学,将每个中国人与国家、民族、人民、时代和中华文化联系得更加紧密,因为其中蕴藏着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蕴藏着启示未来的人生哲理,更有一个民族的共同愿景。

    2019-09-24详情
  • 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新使命(杜学文)

    在现代化的隆隆行进声中,一个新时代悄然来临。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创造者,也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表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现在,是我们开创新时代新的辉煌的历史时刻,文学将为此而贡献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9-09-20详情
  • 张丽军品读“茅奖”作品:文学关乎世道和人心

    ,“文学照亮人生——中外经典文学讲坛”在山东书城如期开讲,嘉宾张丽军向读者一一解读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张丽军表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关乎民族大义,也关乎我们日常生活,关乎我们的时代变迁,也关乎你我的人生。

    2019-09-20详情
  • 美育遇上短视频,打开一个新天地(周星)

    美育和短视频的联手可以实现广阔、迅捷的传播,打造贴近时代的新美育平台。

    2019-09-15详情
  • 走进奥地利(张晓岚)

    两次前往奥地利,在我心中,不仅留下了莫扎特和维也纳优美的音乐,更留下了奥地利西部的山川景色。如果有机会再去奥地利西部,我愿陶醉在那山里,陶醉在那湖边。

    2019-09-15详情
  • 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不断重构的“自我”(李云雷)

    70后作家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9-09-10详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沃土(侯仰军)

    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民间文化,对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增强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019-09-10详情
  • 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杜学文)

    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运动状态。在这种联系与运动中,存在构成了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并转化的世界。不同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往往在运动中发生从绝对向相对的转化,并在终极探求中发生根本性反转。

    2019-09-10详情
  • 总体性、现实敏锐感与文学的理想性(马明高)

    总之,文学的理想性,要求作家必须对生活与现实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充满理想性与批判性,对生活中的庸常经验保持怀疑,对人类的危机现状保持警觉,在复杂而繁芜的现实中持续发现理想、意义和价值,对社会中的假丑恶不能丧失愤怒的立场,对终极价值始终保持着不懈的追求。

    2019-09-06详情
  •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向往——序行超的文学评论集《言有尽时》(梁鸿鹰)

    行超的文学评论是及物的、在场的,具有鲜活的现场性,她对文学创作现象、进展保持着可贵的细致与敏锐洞察,她对文学及文化文艺现场发生的一切总是保持着观察、吸纳、品评的好奇,无论发生过的还是正在发生的,她都会以一种求真的目光去打量、研究和分析,调动与整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努力在鉴赏、品味中进行美学上的甄别和感悟。

    2019-09-06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