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村民们艰苦奋斗,使黄杜村成为安吉白茶的重要产地,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电影必须要结合时代的特色语境,实现农村题材影片的精品化,打破原有圈层,让“旁观者”加入到时代的集体记忆中,为乡村振兴、为新农村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站在新的起点上,美术界要继续肩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掷地有声》《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通江水暖》《大国扶贫》《人间正是艳阳天》......报告文学作家深入脱贫攻坚现场,用报告文学的形式,热情地书写表达脱贫攻坚的壮伟行动。
近年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积极发挥组织联络优势,开展重点评论、志愿服务、开设专栏等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剧不但应反映特定地域的农村变革景观,也应再现和昭示伟大脱贫攻坚历程的历史逻辑、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过度追求话题度的考量与用缺乏新意的套路敷衍观众的心态,必然让作品的深度和品质大打折扣。
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创作,用故事和细节展现了历史的逻辑和时代的课题,用人物和情感描绘了英雄的心路和现实的巨变,用审美和个性张扬了时代气息和中国精神。
从当代中国获取思想和文化资源,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新愿景,扶贫题材电影继承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延续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为主旋律电影创作积累新的经验
当国家发展、社会百态、百姓生活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鲜活剧本”,主题创作也必然会紧跟时代脚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以高品质作品讴歌时代精神,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做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叙事中写人,在故事中见精神,是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电视节目和纪录片的共同追求。这些故事注重写出脱贫攻坚之难、之功、之效,写出一线扶贫群体和贫困地区百姓之志、之神、之力
脱贫攻坚影视剧中生态理念的展现与传递正是应和了时代发展强音,宣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和发展观。
脱贫攻坚电视剧以时代整体的社会关系为切口,把脱贫攻坚放在历史长河的深广维度进行题材拓展,围绕脱贫攻坚的主题,塑造了一批为脱贫攻坚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普通人形象,传递出“扶智”“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能量,引领了大众对新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与审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