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老松弛的笑容背后,正是这种通透平和的心态、始终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向其源源不断地贯注着活力之泉。
数十年来,经文先生翻译的文学作品惠及了很多读者,日本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她之手介绍给中国读者,她把翻译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虽已九十多岁的高龄仍不愿放下手中的笔,并立志要一直写下去,为读者多作贡献。
刘斯奋的创作,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书中有意,意中抒情,或文,或画,或诗,或书,尽在自我掌控,不必在意他人眼光,忠于自我感受,尊重个性,绝不会为人云亦云的世俗落笔,而是用作品真切的激情去打动人心。
尚长荣老师自称一直是“不安分”的演员。他敬畏传统,又敢于探索创新,很愿意尝试那些新技术。在他看来,优秀的剧种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让当代观众接受。这大概也是他状态能如此年轻、艺术之树常青的缘由之一吧。
赵季平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乐坛最具中国风格、中华气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戏剧的主流是什么?那些张口非冲突化、闭口非文学化的说法,我始终保持警惕。也许有人会说我保守,但我宁愿说自己是坚守。坚守戏剧的本体,回归戏剧的源头,才能看清戏剧的未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到新世纪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北国剧社”、90年代创立“大学生电影节”到新世纪创办“看中国”项目,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学术的大艺术教育理念,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
李前宽作品曾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建言献策建立“电影频道”和“中国电影博物馆”,以及国务院出台“关于繁荣中国电影产业的十项措施”,为繁荣中国电影大发展作出贡献。
我深切感受到何占豪先生肩负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音乐魅力的使命和担当。他身体力行、守一不移地将之践行,而先生那希冀中国乐器中能够在未来推出一两门世界级的民族乐器,让更多的世界人民欣赏、喜爱中国音乐的“中国音乐梦”,亦值得我们来学习、思索、践行、传承。
这就是叶少兰先生,做事认真到有时甚至觉得他不近人情,但正是这份执着,不负父亲叶盛兰先生从小的殷殷期望,成就了当下京剧小生里十有八九都宗法叶派;也正是这份执着,让叶先生表面上虽然淡然,但他以一颗拳拳之心,投入到一生热爱的京剧事业,同时也对身边人保持着一份熨帖的关注。
张立文先生之于我,是印在书本上的著名哲学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国哲学专业课的必读篇目,他的理论是老师们课上悉心讲解的重要知识点,更是自己在期末测试的考卷上一笔一画郑重写下的答案。
杜鸣心先生成功的原因,除了访谈中提及的旋律优美、色彩斑斓、结构严谨等艺术特色之外,还得益于先生始终坚守的两个创作理念:一是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每个音符都师出有名;二是自始至终心系听众,执着于创作“动情”的音乐。
孙其峰先生的花鸟绘画体系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入研究与总结基础之上,是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最宝贵的财富。传承这笔宝贵财富,将对当代中国花鸟绘画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常沙娜先生既是敦煌艺术的研究传承者,又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殚精竭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道一简介:1932年11月生于山东省齐东县(今邹平县)九户镇。艺术思想家、工艺美术学家、民艺学家、艺术学家、艺术教育家、文化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全国第一批“艺术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