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
  • 时代之声与青年成长——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陈冬梅)

    《海边春秋》无论从创作背景还是人物塑造上,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的正能量,呈现了新时代的纵深与壮阔,特别是把青年的成长置于整个时代发展进程中,从细微之处见真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仍然有它的困难和挑战。青年是时代的阅卷人更是答卷者,小说鼓励青年在矛盾中寻找多方共赢,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观察、理解和期望。

    2019-10-30详情
  • 真实与虚构的编舞——评电影《何以为家》(朱靖江 高冬娟)

    作为一部兼具纪实质感和虚构叙事的电影,《何以为家》呈现出鲜明的“真实与虚构的编舞”的影像风格,其不仅在创作过程和形式风格上体现出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影片主题、叙事、形式与风格等诗学原则的解读,结合对该片艺术实践过程的人类学诠释,探究其对电影知识生产的意义和对中国同类型电影创作的启示。

    2019-10-30详情
  • 网络剧走出娱乐洼地的有益探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陈友军)

    赢得较好口碑的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在类型命名上巧用“古装”置换“历史”,在虚构的历史想象中寻求价值的突破,凸显“悬疑”的娱乐色彩。该剧通过塑造各色熠熠生辉的底层人物,书写了一段表面繁荣实则矛盾丛生的大唐历史,增强了该剧历史批判的力度。令人遗憾的是,该剧价值线索的错综、复杂、对立带来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逻辑偏差和艺术表达的困境,但走出浅层娱乐的洼地、向内容审美迈进的努力,让该剧仍不失为一个较优秀的网络剧范本。

    2019-10-30详情
  • 从传统民族文本到现代影像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时代创新(潘路路)

    改编自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创新的配比,无论是对于熟悉文本的陌生化处理,还是带有“弧光”的全新人物设计,抑或是在主题层面的时代创新,不仅契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更引起了当代观众的精神共振,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影片牢牢把握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宣扬了自我奋发的斗争精神,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作为文艺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本,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2019-10-14详情
  • 以虚写实 以实喻虚——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刘忆)

    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是一部以修筑青藏铁路为背景,表现汉藏军民情谊的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铁道兵筑路人和藏区人民在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希望与信仰、生命与死亡、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的主题。本文围绕该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口琴的使用、叙述情感的节奏和虚实之路的多重含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舞剧在现实意义表达方面的艺术创新和文化意义,揭示作品通过肢体所阐释的“天路精神”。

    2019-09-05详情
  • 心灵探索与精神抵达——《酗酒者莫非》舞台艺术的美学阐释(张荔)

    本文以《酗酒者莫非》舞台叙事和艺术呈现为研究对象,探究陆帕及其团队的思想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如何转化为舞台创作,即史铁生用文字酿造的“写作之夜”何以转化为陆帕的“戏剧之夜”。文章着重从对话与交融的跨文化改编、循环往复的环形结构和诗意的象征三个维度对该剧的舞台艺术进行美学分析与阐释。

    2019-07-31详情
  • 机器的进化与工人生存情绪的改变 ——从肖克凡的《机器》谈起(张红翠 张祖立)

    小说《机器》对工人阶级崇高劳模精神的塑造以及对机器生产的艺术化书写是有条件的,即机器的低智能化。这一条件决定了工人的生产体验有相对的自由性、参与性,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尚未消失。当机器进入高智能化的进化阶段,人的自由性和参与性被标准化高节拍的生产线所挤压,工人作为“人”的存在便被隐没在了生产线的背后。后者的工业经验是当下工业写作较少捕捉和处理的,《机器》的叙事无意中触及到这一视点,透露些许反思的端倪。而与之相应的,则是当代生产线中农民工诗人的写作,它有效地补充了时下工业小说写作的经验空白。

    2019-07-03详情
  • 悲剧典范的现代诠释——评双语版戏剧《阿伽门农》(唐凌)

    《阿伽门农》是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剧作,被公认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并对后世西方现代戏剧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中希两国戏剧艺术家们精心打造的双语版《阿伽门农》,在保持古希腊悲剧的古老质朴和迷人风采之外,也对古老的戏剧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的尝试。事实上,双语版《阿伽门农》的推出属于中希两国共同推进文化与戏剧交流、合作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中希双方已经先期采用现代诠释和双语演出的创新观念及手法,联手推出了中国悲剧经典《赵氏孤儿》。中希两国的戏剧艺术家们对于《阿伽门农》和《赵氏孤儿》的成功的现代性演绎,不仅代表了中西戏剧交流的历史传承,而且彰显了中外戏剧艺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当代意义。

    2019-07-03详情
  • 千年胡笳又吟唱——观音乐剧《爱•文姬》(冯亚)

    上海音乐学院的原创音乐剧《爱•文姬》的人物塑造既尊重历史文献,又体现了当代价值要求,以爱为主线塑造了蔡文姬复杂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坚韧、独立、仁义担当的人格精神,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在音乐表现上,该剧通过泛交响化的音乐和富于人物性格色彩的音乐剧唱法的融合和探索,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流行、古典与民族的融汇。古琴、《胡笳十八拍》、书法口诀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突出了该部作品在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全新探索。

    2019-06-05详情
  • 未来的未来在哪里?——谈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观(杜学文)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对宇宙存在及其文明的深刻思考。其观察宇宙的方法论不是对宇宙的仰望,而是一种从宇宙出发的平视。他并不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多元的。宇宙一直处于运动之中。不同的宇宙存在相互联系作用,形成宇宙的统一体。在这样的运动之中,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宇宙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存在微不足道。但是,这并不等于人类没有价值,没有希望。相反,人类由于具有理性、情感、好奇心与创造力、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对宇宙而言具有独特价值。也正因此,人类总是拥有未来与希望的。

    2019-06-05详情
  • 情歌一曲动京华——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文豪 仲呈祥)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改编自小说家阿来的同名长篇小说,全剧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创作和反复锤炼,最终实现了由小说向歌剧的巧妙转化,使得全剧具有了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于2018年在重庆首演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歌剧院院长将此作品献礼新中国,于2019年3月17日在北京上演。本文就剧情编创、舞台空间、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9-06-05详情
  • 现实题材话剧的整体性艺术构思和唯美表达——评话剧《小镇琴声》(景俊美)

    现实题材话剧《小镇琴声》以轻喜剧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农民为了生活和梦想而拼搏和追求的一生。伴随着追梦的过程,编剧在主题选择上做了精心而独到的提炼,二度创作的轻喜剧风格鲜明,舞台美术灵活、唯美而诗意,实现了从题材“现实”到表达“现实”的跨越。该剧对现实题材话剧的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同类题材的“泛”,采取更加聚焦、更加提炼的“典型”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二是较好地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从文本到舞台的整体表达,有利于话剧艺术总体提升。

    2019-05-10详情
  • 现实题材舞剧之“真”——评当代舞剧《记忆深处》(慕羽)

    “现时”的现实题材舞剧以何种态度面对现实,是当下舞剧创作亟待重视的议题。舞剧《记忆深处》对这个难题予以回应,且做出了表率。该剧不以“美”为前提,而是以“真”为前提。编导借由张纯如的“真”,从不同视角共同揭示历史真相,为我们彰显出“求真精神”的可贵,也表达了真实的生命态度。与张纯如的专著《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第一部分类似,《记忆深处》也借鉴了电影《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但《记忆深处》又不是“罗生门”。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个无解的悬念,而是基于探寻社会正义的明确的历史判断和事实。那么,何谓当代现实题材舞剧之“真”呢?我们的编导不仅要有选材上的锐气和立意上的“深度和高度”,还应进行结构和语言等艺术表达层面的整合。这体现了编导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人性层面的深度探

    2019-05-10详情
  • 感受生命的诗意与吟唱——评话剧《生命行歌》(吴戈)

    话剧《生命行歌》是一出表现临终关怀的人类主题剧目。在老龄社会特征日益明显的当下,临终关怀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里的焦点话题,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悄然成为千家万户有切肤之痛、割至亲之爱的民生问题,活的体面与死的尊严都成为了人类生命同等重要的观测点,作品告诉了观众创演者的观察、感受、颖悟。一个宣传题材被提炼为艺术作品,一些个别事例被塑造成生活典型,一种难以表达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被渲染为细腻抒情、象征写意的生命行歌,同时泰戈尔与白居易诗句里的生命意象充盈于演出中,创作者们用精巧设计的舞台叙述抓住观众的欣赏心理,体现了剧目创演的诗意充实性与叙述形式感。

    2019-04-02详情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伦理传承与类型探索——评电影《大路朝天》(峻冰)

    因执导电影《十八洞村》(2017)而为人熟知的女导演苗月,新近执导的影片《大路朝天》(2018)可谓继《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后又一部较为成功的坚守艺术尺度的类型化电影,它是对“父与子/师傅与徒弟”序列中新时代工匠精神伦理传承的思考。影片本身突破边界、跨类融合的有益探索以及浪漫现实主义的诗意表达,都使该片具有感人至深的审美魅力。

    2019-04-02详情
  • 检视传统的体悟,拥抱时代的觉知——评舞剧《醒•狮》(李静)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反思的态度与对话的立场观照了乡土与国家,对接了历史与当下,升华了本土故事蕴含的大中华精神,体现出这个以“民族舞剧”定位的作品所具有的身份意涵与开放态度,立意深刻而意蕴丰厚。全剧以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演进作为舞段安排与演绎的核心,舞蹈技术性、功能性的表达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气度,既凸显了舞剧的舞蹈本体美,也忠实了戏剧必须坚持的“剧”的质感和内涵。《醒•狮》团队以自觉而深情的文化自省演绎本土故事,讲述中国故事,体现出传统文化复兴进程中应秉持的态度与担当。

    2019-04-02详情
  • 在喜剧谐趣中感受生活温度——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郑荣健)

    本文以花鼓戏《桃花烟雨》为个案,从它生活化的喜剧样式、散文化的结构特点、角色反差的喜剧技巧、回归本体的民间趣味出发,分析了戏曲地方剧种发展的喜剧路径,认为化合剧种特点、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对探索现代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2019-03-28详情
  • 为“人民作家”立传——评话剧《柳青》(高字民)

    作家柳青是扎根生活、深入群众的作家典型。由剧作家唐栋编剧、西安市话剧院创作排演的话剧《柳青》为“人民作家”立传,生动地塑造了当代舞台新形象。该剧通过选取典型的戏剧动作、设置精准的人物关系,开掘人物身份的多重性,塑造了柳青“人民作家”的生动形象,表现了主人公“身入、心入”群众的艺术追求与情怀。然而,该剧对柳青潜心投入《创业史》创作过程的开掘还欠深入。作品可进一步突显柳青的主观视点,通过《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中生活原型的对比映照,强化对柳青的艺术思维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现。

    2019-03-02详情
  • 小剧场戏曲的“传统”情怀——评京剧《好汉武松》(任婷婷)

    由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颠覆以往小剧场戏曲过度创新、实验的属性,在情节、主题、表演上“致敬”传统:情节上保留传统剧目的核心情节;主题专注于深化原著中的武松精神;表演承袭传统武生戏的表演程式和审美特点。《好汉武松》指出了小剧场戏曲如何在古典形式和现代理念之间寻找一条平衡的途径:用先锋的外壳,符合现代观演习惯的节奏和视觉效果,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尊重传统京剧的精神内核,以守住戏曲本体。

    2019-02-18详情
  • 西藏题材电影类型的不同表达——以《阿拉姜色》《冈仁波齐》为例(李艳)

    近年多部西藏题材电影进入院线后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引起了话题讨论。尤其是以公路片形式表现“朝圣”内容而实现心灵救赎主题的电影,因为汉族和藏族导演地域身份的差异,呈现出的电影类型风格和传递出的题旨意念很不同。汉族导演往往以“他者”视角,延续西藏“香格里拉”的神话形象,为当下现代化却也荒原化的城市精神文化提供了疗伤的途径和审美救赎。藏文化源地导演则去魅西藏的宗教神秘和地域奇观,还原当代社会生活场景中藏族人民本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开拓了西藏题材电影的类型,改变着大众传播媒介中西藏形象的既有模式和印象。

    2019-02-18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