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宇:科技创新是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核心
近日,星未来研究院首期大健康创业营开营,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48位医健创业者齐聚外滩金融中心,星未来研究院院长、复星国际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现场分享了医疗健康行业的全球视野及洞见,及未来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发展趋势。
以下为演讲摘要,与大家分享:
星未来研究院是一个围绕医健创新创业的投资孵化平台,依托复星、复星医药在医疗健康领域丰厚的产业资源,通过“天使投资+孵化培训+创业服务”形式,为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者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平台。
全球的希望和发展聚焦医疗健康
近期中美贸易战大背景下,看近十年全球领先的大公司的排名变化以及创业公司的成长变化,互联网公司不再独霸天下,任何事情到了一个顶峰,必然会走向下的阶段,传统的世界500强公司,从石油到零售、到金融再到科技公司,均是如此。未来全球的希望和发展在医疗健康上面,这一拨医疗大健康的创业者,在未来的三、五、十年,都有机会取得今天所羡慕的互联网行业创业者的成就。
现在流行说企业生态,各个企业在同一个土壤里贡献、吸收养分,那么生物医药企业怎么做到呢?
还是要靠科技共享,通过与客户、与用户的连接来实现。一个健康的生态,应该是一个全球供应链、一个体系。以全球供应链为例,要去规划好不同的产业的制造人才,包括供应商、供应链、成本优势以及区位的互补,目前还有很大的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在医疗技术、医疗器械这一部分,未来的趋势向前沿技术走,向重大疾病走。要打造医疗健康的生态,必须打通研发的思路和闭环。比如在制药上,以肿瘤为中心的同时,也要布局CNS和心脑血管,实际上在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上都是在往同样一个方向走,好处就是把一个疾病,把这个病、患病人群、患病的研究者治疗者医生这个群体都充分的共享和研究透。在这个基础上,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技术来打通,或者用研发来打通。
开放风投触达全球最前沿创新
医药制造是复星在医疗健康产业中最核心、最强的一块,这不仅体现在制造、运营的规模体量大,更重要还是在研发创新投入和布局上面。
复星全球与六家外部机构合作,内部运营两家机构,大力投入研发创新和布局。外部合作机构包括牛津、剑桥大学的创新公司,哈佛医学院基金、伯克利大学化学院,英国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艾瑞克斯(Arix Bioscience)等。内部的话,星未来团队已经组建了四五年了;通过VC,复星未来能做到对全球领先科技有非常早期的、全面的了解,他们也是未来研发的创新源泉和引进最新科技的提前布局。复星近期新投了一家美国的数字医疗基金,这是参与的第七个全球VC基金,我们参与这些VC基金,是希望了解所有的投资公司,选择一些优秀的项目拿到中国来落地,成立中国公司,这个时候可能就变成复星或者复星在中国的基金,去控股或投资中国落地的公司。
当然这六七个基金也会在创新和研发上给予很多建议和帮助,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上,跨国合作成立一些有影响力的合资公司,怎么进行落地孵化?
这些年复星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虽然有资源优势和集团扶持,但是落地孵化比创业更难,因为话语权比较少,我们在与中国药监系统的沟通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其中包括中国的生物类似药法规的建立及一次性的生产系统能不能用在单抗药物的生产等细节。此外,还有一个决策程序,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这就意味着有人商量决策,有的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创业者最大挑战是孤独
创业者有的时候最大的挑战就是孤独,在做决定的时候很难找到人商量,这时候其实是最彷徨的时候。所以,我们这些年不断的总结怎么跟独立创业公司做好服务和沟通,提供好的资源。同时怎么能够让的复星控股的落地孵化项目更成功,让他们得到一个更好的平衡,在各种负向与正向因素抵消完了以后,实现更大的正向利益。今天内部孵化的企业复宏汉霖、复创医药等都是行业里面的佼佼者,我们始终邀请全球优秀的创业者加入复星,和我们一起为人类健康福祉而奋斗。
2019年,星未来研究院依托复星和复星医药成立了专注大健康领域的孵投平台,肩负起了探索前沿创新领域以及公司孵化的责任。第一期创业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招募了48位医疗健康领域的学员,覆盖科室20多个,分别来自各个领域,项目阶段从成长期到上市公司不等、其中有湖畔大学学员,也有国家特聘专家、孔雀人才、领军人才等优秀人才。搭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源平台,这为未来的投资孵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创业成功回到产品 创新打磨极致好产品
创业最后都要归结到产品上面。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都想过成功以后会怎么样,但是他们更多的还是会想到能否做一些新的产品,能给世界带来变化。复星想的是今天依赖科技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能健康活到120岁,而大健康整个产业链,想的是怎么尽可能实现这件事情。通过医疗技术角度解决直接影响寿命的疾病,再通过作用于人体衰老机制的科技,来延缓机体的老化。
美国生物医药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国策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利润中心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商保和创新企业之间相互扶持的良性市场,而欧洲却走了成本中心道路,不断降价导致产业创新竞争力下降。现在国家鼓励走创新道路,所以未来中国也一定是一个创新利润中心的模式。所以未来也希望能够在大健康的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能有更多的合作,一起实现120岁有质量的健康生活这一目标。
养老康复靠科技创新
目前中国市场非常需要康复护理,首先因为社会老龄化问题,加之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其次康复护理有利于术后恢复,让手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关于养老产业方面,上海推出了长护险,现在全国已经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在推了,星未来资本投资的福寿康做长护险非常成功,目前中国排前列。长护险的落地对老人的健康问题非常有价值,中国人讲孝,老人的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年轻家庭的幸福。
未来在养老康复产业布局上,首先要吃透国家政策,福寿康就是把长护险这个政策的契机用到位。其次,还是要用科技,一定要用科技竞争,要用技术竞争,这个技术就是客户的管理,能不能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装备、新的反馈机制,来解决人工成本和康复质量的问题。当然这个行业要合规创业,因为长护险要使用医保资金,必须从一开始就合规。做创业的时候,特别是在医疗行业创业,涉及到台帐制的,涉及到政府资源的,必须要清楚,要注意合规性。复星看好这个行业,也会进行长期的布局和支持。
慢病管理要结合医疗商业保险
以前大家做慢病管理想的比较多的是赚药的利润,都觉得药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但是我认为慢病管理中不要指望靠药挣钱,要靠管理挣钱,这就需要回归到跟医疗商业保险相结合,未来像这样的保险公司都会开发带病保险,但也不是无条件,需要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管理,比如一天走5000步等,很多疾病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就能控制好。而比如肿瘤、癌症、脑卒中等大病,则需要靠新药、新技术、新仪器。最后一类就是特殊疾病,比如中晚期癌症、遗传病、器官衰竭等,就需要用更新的技术,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最后治疗阶段药的价格可能很高,但是在慢病这个阶段,先把药品的价格降下来才能真正做到病人的管理。
医疗保险要与健康管理结合 捆绑模式是未来趋势
医疗保险要与健康管理结合
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探索研究健康保险怎么弄,因为那个时候国内几乎没有,那时候去美国、英国考察一些公司,当时他们的理念就是保险公司开始收购健康管理公司,通过健康管理公司调查一些公司员工的生活情况,这个跟保险直接相关,因为生活习惯决定未来的健康状况,这个也会是未来国内的医疗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共同走的方向。
从保险的角度,通过制定运动标准,可能每天给你减免费用,一年下来相当于打折,跟汽车保险很像,事故多少决定影响保费,奖励机制是一样的。
首先,管理行为习惯是医疗保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未来医疗保险将会往管理型的方向走。现在这个社会,大家不是没有钱看病,而是去哪里看最合适、最快捷,所以首先医疗保险要打通这个管理。
第二、医疗保险管理每天的健康,要能够获得你每天的信息,这个就是行为获得、数据获得。
第三、医疗保险要走带病投保,管理好有病的人群。
第四、医疗保险要互联网化,现在更多的是投保阶段互联网化,将来肯定理赔等很多方方面面都能快速的实现互联网化。
还有一个趋势,或者说是想要做的事,健康保险怎么家庭化?
其实在国外买保险都是家庭化,复星推出过一款非常创新的五年期重疾险,在这个基础上又推出过家庭保。还有很重要的两个趋势,一个是跟医疗机构的捆绑,推出了和睦医疗险,就是保险公司跟和睦家医院推出的和睦医疗险,件均一万五千元,个人所有的门诊住院费用都在和睦家包了,跟医院的捆绑,这个就是走向HMO了,所以医院包人头。还有一个就是跟产品捆绑、跟疾病捆绑,比如复星联合健康险推出了一个“乳果爱”产品,就是在乳腺癌的病人中间,根据诊断和治疗报告定价,提供万一复发的保障,还会推出更多这样的保险,健康险未来的方向就是要走专业化道路。
创业早期需要聚焦
在医疗行业、创新药行业,公司智力的大小才是核心要素,如果智力足够大,三个人也是一个很大的公司,如果智力不够大,200个人也没用。所以说还是要看科技本身,比如个性化的癌症疫苗、肿瘤疫苗,要看所处领域和项目自身在这个领域中的技术水平、团队怎么样,如果一开始就是非常全球化的技术,就面向全球,团队跟投资者的沟通,跟合作伙伴的沟通都很到位的话起点更高。但是,大部分的中国公司在创业早期相对需要聚焦。
目前市场环境很好,VC资金充裕,政府愿意投科技创新项目,各地开发区提供优惠条件,在上市方面,有科创版,还有香港生物医药版,不走红筹的话,也可以搭建H股架构,有很多的出路。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前沿的AI个性化癌症疫苗设计公司,上市的关键问题就是怎么实现一个一个有价值的里程碑。
走在前面的创新企业,如果你走的是独特的路径,其他企业还没有布局,但是将来又有价值的,不愁没有买家。现在跨国公司也越来越看重中国的市场,即便这个药只是中国市场的专利,或者中国市场,只要药好就肯定是有人买的。所以在中国企业中,特别是香港生物医药板成立之后,将会是吸引全球大型制药企业进行收购的标的市场。
研发投入需要十年磨一剑
复星医药长期聚焦产业运营,真正开始做药是2002年,当时我们陆续并购药友制药、桂林南药,万邦医药,并购以后,第一步改造企业的营销系统,建立销售系统,第二步改造企业的研发系统。当时环境下,把产品定位定好,或者自建队伍,或者通过代理商的系统,通过一套激励的机制和管理的机制出去,操作起来相对容易,这也是中国的药企在过去十几年成长起来的普遍做法。
第二轮改造研发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改造研发系统比改造营销系统更难。一开始也是内部推,每个企业设研发费用指标,设专利申请数量指标。几年下来,发现要么就是这个钱根本就没放,变成利润就扣了。要么就是实际上做了也是无效,因为这个里面还是涉及到团队这批人的精英高度,所以,从2007年开始从美国引进团队来做研发体系的改造、建队,这么一步步走过来。我们找的团队最后都要做成能够不断产出产品的平台,这个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其中包括了复创医药和复宏汉霖。今天,复星医药在研发上能够在中国的医药企业中排在第一梯队,无论是投入的强度还是在研发上,都需要花长期的投入,可以说十年磨一剑。
未来聚焦新兴疗法
未来的5-10年,复星在药物上会更聚焦蛋白质药、大分子蛋白质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疗法,比如一个细胞治疗费用三十万到一百万,一个基因治疗药物可能五六十万到两三百万,这些需要科技驱动。我们有三个路径,一是自己的研发团队自己做;二是快速的摘取,引进干细胞这种技术;三是BD许可。最终目的首先要获取中国市场这些高难度的药物,越多越好。
围绕疾病,诊断/器械/医药/服务形成闭环
投资决策中看数据占的比重肯定很大,但关键看是什么数据。在医药行业不同阶段的公司看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从收购角度上,越来越要看产品本身的临床价值的数据、技术、有效性和临床阶段的数据。当然,如果是一个已上市的产品,可能主要就是比较数据,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数据很重要,所以数据还是要在并购中间占很大权重。另外还要看人,人与人的适配性。
我们做每一个板块的时候,不是为了协同去做一个板块,而是在于这个板块的项目本身就很好,必须是行业里领先的角色和地位,如果只是擅长内部协同的话,这个团队是不行的,要调整、要换。此外,在做好自己行业基础上,还有一个横向的推动机制,比如制药和分销之间,与国家有一个推动机制,比如说制药和医药服务、医院之间就有一个采购系统的推动机制。再上层就会有一个研发的协同推动机制,围绕一个疾病,将诊断、器械、医药、医疗服务及投资等串起来,形成闭环。
结语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都想过成功以后会怎么样,但是他们更多的还是会想到能否做一些新的产品,能给世界带来变化。复星想的是今天依赖科技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能健康活到120岁,而我们大健康整个产业链,想的是怎么尽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现在我们国家鼓励走创新道路,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大健康的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能有更多的合作,一起实现120岁有质量的健康生活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