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入口 医疗专业入口

EN

“明见”报告丨《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发布会成功召开

  • 作者:
  • 2023-11-21
  • 浏览量:

11月17日,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在肿瘤临床化疗分会场,《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发布会成功召开。

大会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发表主席致辞,随后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从“明见”调研设计、患者端及医生端数据以及未来展望和总结三个方面,进行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的分享。

沈波教授介绍调研报告

“明见”大型调研,填补中国肿瘤化疗相关

骨髓抑制数据空白

在诸多新型抗肿瘤药物蓬勃发展的今天,化疗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化疗药物的使用会伴随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CIM)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CIM主要表现为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化疗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IT)和肿瘤相关贫血(CRA),目前国外对于CIM的流行病学调研数据充分而详尽,但我国在CIM的流行病学、预防及诊疗现状方面存在着大型、全国范围内、横断面调研数据的空白。

骨髓抑制会导致患者的化疗剂量降低和化疗周期延迟,缩短患者的总生存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基于此,在主任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倡议下,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和徐瑞华教授共同担任组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发起“明见”项目,即《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于2023年3月15日正式启动。该调研共由CACA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26位省级牵头人联动,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和评价,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回顾过往,患者端&医生端数据同步展示

“明见”项目调研在患者端和医生端同步进行。患者端数据调研覆盖了30个省级行政区、335家医院的9004例患者,为使调研数据更加集中,共涵盖了7大主要瘤种,即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和妇科肿瘤。其中,肺癌患者占53.9%,其次为结直肠癌和乳腺癌;64.4%的患者为一线治疗。

数据显示,CIM总体发生率为44.2%,二/三系血细胞指标降低发生率为36.4%,其中三系占比为11.2%。CIM患者中,≥3级CIN、CIT和CRA占比分别为:30.8%、20.9%和13.9%,总体而言患者发生≥3级CIM的比例较高(图1)。

图1 CIM(左)和各级(右)发生情况

CIM经对症治疗后,血红蛋白较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更难恢复,临床治疗过程中,CIT会导致更多的患者化疗药物剂量减低和化疗周期延迟,分别为37.3%和39.1%(图2)。横断面数据显示,7大癌症中,各均有接近半数的患者会发生CIM(图3)。

图2 CIM带来的临床风险

图3 不同癌种CIM发生率

年龄和治疗线数是CIM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调研数据显示,CIM发生率随年龄升高治疗线数推移而同步增高(图4)。对易发生CIM的高危患者,临床中通常会进行预防干预,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以及促红细胞生成药物等。在预防干预下,整体CIM发生率为58.3%(图5),CIN、CIT和CRA发生率分别为25.8%、23.9%和41.0%(图5)。

图4 不同年龄、治疗线数CIM的发生率

图5 预防干预下CIM发生率

2022年7月,新型骨髓保护药物曲拉西利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性化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含铂类药物联合依托泊苷方案治疗前给药,以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曲拉西利在化疗前进行用药,可将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从而避免受到化疗药物的杀伤。进入临床应用后,曲拉西利呈现出良好的骨髓保护疗效,众多专家有良好的临床用药体验。

本次调研中,有520例患者使用了曲拉西利进行化疗前的骨髓保护。患者端数据显示,接受预防性干预措施的人群整体CIM发生率为58.3%,其中使用曲拉西利时,患者的CIM发生率最低。另外,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较其他干预方式,使用曲拉西利进行干预的人群中,CIN、CIT、CRA的发生率均最低。在前一周期发生CIM的人群,本周期使用曲拉西利可显著降低CIM发生率和严重程度,≥3级以上CIM的发生率降低更显著(图6)。

图6 接受曲拉西利治疗患者的CIM发生情况

医生端数据范围覆盖了28个省级行政区、305位主任级肿瘤医生,其中97.4%来自三甲医院,肿瘤科占比66.6%。预防性干预及药物的选择观念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患者端和医生端分别有79.0%/36.2%和92.8%/61.0%的患者接受了CIN/CIT预防用药,患者端数据与医生端的差异表明,患者一定程度上未充分接受预防干预。在CIN/CIT预防药物选择中,多数医生会选择长效G-CSF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分别占比68.9%和67.0%(图7)。调研还发现,大部分医生乐观估计了CIN/CIT对后续化疗的影响,仅4.3%-11.8%的医生预估与患者端数据一致(图8)。此外,医生考虑的CIM的高危因素集中在既往发生过CIM、既往有放/化疗史、肿瘤侵犯骨髓等,多数医生关注不同干预下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敏反应、发热、与血制品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骨骼肌肉痛等。

图7 患者端和医生端预防性干预及药物的选择观念

图8 医生端数据CIN/CIT对后续化疗影响观念

继往开来,赓续前行

虽然CIM的临床诊疗既往存在机制探索不深入、国内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相对较少、临床干预尚有未满足的医学需求等问题和挑战,但是“明见”报告补充了国内缺乏的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展示了肿瘤化疗患者相关骨髓抑制的发生和转归情况,以及当前临床医生关于骨髓抑制的临床诊疗观念。沈波教授指出,“明见”报告为全国首个针对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的大型横断面调研,本次调研填补了国内CIM相关的大型流调数据的空白,为临床对CIM的认知和管理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引。CIM仍有较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临床痛点仍然存在,未来,希望对抗肿瘤药物所致的CIM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适合临床应用的风险评估模型,更切实的探索CIM的诊疗需求。同时,也希望“明见”报告的调研数据,能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于CIM的认知和关注,让患者具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

在报告发布会仪式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波教授共同按下手印,共同见证“明见”报告的正式发布。

报告发布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