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入口 医疗专业入口

EN

ESOC2023精选|抑制白细胞聚集,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新见解

  • 作者:
  • 2023-06-16
  • 浏览量:

2023年5月24日-26日,第9届欧洲卒中组织大会(ESOC2023)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召开并圆满落幕。作为三大脑卒中国际会议之一,本次大会公布了多项最新的大型临床研究成果,为改善卒中患者预后提出了新的见解。SIMMED精选了2篇关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新见解的文章,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Neuronal loss after ischemic stroke can be reduced by preventing adhesion of leukocytes to pial post-capillary venules

通过防止白细胞黏附于软脑膜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可减少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元受损


长期以来,炎症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后脑损伤的一种主要病理机制。大量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可引发脑实质内的急性先天性免疫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上调,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梗死组织中聚集,随后,T淋巴细胞侵入梗死组织,并造成进一步损伤。而白细胞的聚集可能遵循两种不同的机制:白细胞可能在梗死期间堵塞毛细血管和微动脉,从而参与“无复流现象”;和/或由于黏附分子的上调,白细胞黏附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1。目前,这两种机制的相对关联性仍在争论中。为此,本研究2通过体内显微镜探究了同一缺血性卒中模型中毛细血管堵塞、血管粘连和神经元死亡的时空分布情况。


选择雄性C57BL/6小鼠、FucT IV/VII和ICAM-1基因敲除小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并分别于MCAo后第1h、2h、5h、9h和15h,使用体内双光子显微镜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毛细血管阻塞、血管粘连、白细胞迁移和神经元细胞死亡情况。


结果显示,白细胞仅堵塞梗死核心区的毛细血管;白细胞与微静脉的黏附仅发生在缺血半暗带,白细胞黏附程度在再灌注5h后达到峰值,而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开始时间平均延迟3个小时以上,只有在神经元死亡已经发生后,白细胞才少量(每200个神经元细胞有5个白细胞)迁移到半暗带组织。阻断CD18或ICAM-1的功能可显著降低白细胞对血管的黏附,并将存活神经元的数量增加5倍,但不影响白细胞向脑内迁移。


该研究表明,在半暗带组织中观察到神经元细胞死亡之前的唯一过程是白细胞黏附到软脑膜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抑制这种相互作用可产生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早期抑制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可能是卒中治疗的靶点。


另外,有研究表明,多靶点药物依达拉奉右莰醇,可发挥多靶点协同作用,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抗炎的功效。


Infarct volume mediates majority of the effect of recanalisation on outcome

梗死体积是血管再通对预后影响的主要因素


既往多项研究显示,早期再通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预后,且随访梗死体积(FIV)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良好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但血管再通治疗对功能结局的有益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FIV的减少来解释?这一介导效应程度在各个文献中并不相同3,4。为此,本研究5进一步探讨了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IVT)的AIS患者,FIV在再通与预后之间的介导效应。


研究从两项AIS IVT试验中选择75例M1段闭塞的患者,通过24h的CT/MRI/CTA来评估FIV和血管再通,采用SPSS统计软件PROCESS进行中介分析。预测变量为血管再通,介导变量为FIV,结果变量为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4h变化(评分值或“主要变化”定义为评分减少8分或降至0-1分)。


结果显示,再通是所有测试结果变量的重要预测因子,但在添加FIV作为介导变量后,除mRS达到0-2分可能性这一结果外,再通对预后结果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


FIV是影响再通与4种结果变量关系的重要媒介,FIV分别占再通对mRS 0-2可能性、mRS变化、主要NIHSS评分变化、24h NIHSS评分变化影响的63%、44%、74%和56%(图1)。


图1 FIV在再通与预后之间的介导效应


该研究表明,FIV是再通与功能结局或早期神经恢复之间的重要媒介,本研究的介导效应程度明显高于既往研究。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YMT;

审校:朱育林、张莉娟、颜爱竹、曹嵩

美编:王贤;

正文图片:改编自原文;

封面图片:UgoMedia


参考文献:

1. Sienel RI, Kataoka H, Kim SW, et al. Adhesion of Leukocytes to Cerebral Venules Precedes Neuronal Cell Death and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Tissue Damage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Front Neurol. 2022 Jan 24;12:807658.

2. Rebecca Sienel, Hiroharu Kataoka, Seong-Woong Kim, et al. Neuronal loss after ischemic stroke can be reduced by preventing adhesion of leukocytes to pial post-capillary venules. 2023 ESOC. Abstract NO.2127.

3. Boers AMM, Jansen IGH, Brown S, et al. Med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vascular Therapy and Functional Outcome by Follow-up Infarct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JAMA Neurol. 2019 Feb 1;76(2):194-202.

4. Samuels N, Compagne KCJ, van der Ende NAM, et al. Infarct volume after ischemic stroke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on early postprocedural neurologic deficit.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3 Feb;32(2):106906.

5. Ammad Mahmood, Mark Parsons, Andrew Bivard, et al. Infarct volume mediates majority of the effect of recanalisation on outcome. 2023 ESOC. Abstract NO.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