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入口 医疗专业入口

EN

ESOC2023精选|聚焦前沿,从影像学角度洞察缺血性卒中诊治新方向

  • 作者:
  • 2023-06-16
  • 浏览量:

2023年5月24日-26日,第9届欧洲卒中组织大会(ESOC2023)在德国慕尼黑圆满召开。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大脑卒中会议之一,本次大会公布了诸多卒中诊疗进展的前沿信息。SIMMED整理了4篇从影像学相关角度探寻缺血性卒中诊疗进展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Time is penumbra: quantification of penumbra volume in relation to time from stroke onse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时间就是半暗带: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与半暗带体积的定量关系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对AIS的益处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少,这可能与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有关。


为更好了解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从发病至影像学检查时间与缺血半暗带体积的关系,本次ESOC大会上公布的这项回顾性研究1共纳入242例颈内动脉(ICA)或M1段闭塞、发作时有明显症状的AIS患者,这些患者在发病24h内均进行了高质量的基线MRI检查,包括脑灌注。主要结局是缺血半暗带体积,定义为严重低灌注组织体积(Tmax>6s)减去缺血核心体积。


结果显示,发病至显像时间每增加1h,半暗带体积减少3.1mL(95%CI, 1.5-4.6; P<0.001),而核心体积增加3.0mL(95%CI, 1.3-4.7; P<0.001)。在1h显像的患者中,约有80%有明显的缺血半暗带,在5h、10h及15h显像的患者中,有明显缺血半暗带的比例分别为70%、60%和40%。


该研究表明,时间与核心体积增加和半暗带体积减小相关,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长时间窗内有明显的半暗带。


尽早尽可能久的保护脑细胞,将会是针对缺血半暗带的有效治疗,脑细胞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Arterial spin labelling (ASL) reperfusion index predicts early neurological recovery and good functional outcome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动脉自旋标记(ASL)再灌注指数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和良好的功能结局


AIS患者可以通过脑灌注检查进行早期筛选并鉴别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从而通过相应治疗使缺血半暗带能再次恢复血流灌注。ASL灌注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MRI技术,不需要使用任何外源性造影剂,因此可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尤其是在被限制使用外源性造影剂或放射性示踪剂时2


为进一步探究ASL测定的再灌注指数对发病48-72h的缺血性卒中预后预测的作用,本次ESOC大会上公布的这项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3共纳入63例卒中发作时间<24h的患者,使用RAPID软件计算基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低灌注体积(Tmax>6s),入院后48-72h复查3T MRI,包括ASL。再灌注指数为Tmax>6s与ASL低灌注体积(CBF 20%)的差值。评估ASL再灌注指数、影像学结果和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影像学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和90天良好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显示,ASL再灌注指数与梗死增长呈显著负相关(r=-0.421, P<0.001),而与半暗带的挽救呈显著正相关(r=0.297, P=0.021)。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指数是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 1.370; 95%CI, 0.572-16.721; P<0.036)及90天良好功能结局(OR, 49.817; 95%CI, 3.097- 801.435; P=0.006)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


该研究表明,ASL再灌注指数与影像学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天功能结局相关。


Background arterial inflammation imaged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late outcome vascular recurrence after stroke

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的隐蔽性动脉炎症与卒中后远期血管事件复发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抗炎治疗可减少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但这种效果尚未在卒中患者中得到证实。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DG-PET)可量化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斑块炎症并预测同侧卒中复发情况。目前尚不清楚采用18FDG-PET成像的隐蔽性血管炎症是否能预测其他动脉的远期血管事件复发结果。


为此,本研究4采用近乎相同的方法汇总分析了三项前瞻性研究中参与者的数据,共计194例。这些患者近期有非严重性(Rankin≤3分)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30~99%),并于入组后14天内行颈动脉18FDG-PET/CT血管造影。隐蔽性动脉炎症被定义为对侧无症状的颈内动脉摄取了18FDG。主要暴露变量为测量15个1mm动脉切片中每个切片全部血管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平均值(WV-SUVmax,相对于颈动脉分支而定义)。共同主要终点为3年时缺血性卒中复发和MACE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194名患者中,20例卒中复发,34例发生MACE。粗略分析后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的WV-SUVmax与3年时缺血性卒中复发(HR, 2.60; 95%CI, 1.05-6.40; P=0.04, 每1g/mL)及MACE发生趋势(HR, 1.90; 95%CI, 0.94-3.81; P=0.07)相关。在校正性别、颈动脉血运重建、狭窄严重程度和高血压后,WV-SUVmax依然与缺血性卒中复发(HR, 3.90; 95%CI, 1.42-10.69; P=0.008)及MACE发生趋势(HR, 2.24; 95%CI, 1.07-4.71; P=0.03)相关。


该研究表明,采用18FDG-PET成像的隐蔽性血管炎症与大动脉卒中后远期血管事件复发独立相关。


Stroke collaterals: quantifying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cortical microvascular networks with varying penetrating tree densities

卒中侧支循环:量化具有不同穿支密度的皮质微血管网络的血流流动性特征


软脑膜侧支(LMCs)维持着缺血核心区的灌注,然而,LMCs的状态存在个体差异,其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和再灌注期间血流重新分布的影响尚不清楚。由于不同品系小鼠的侧支循环不同,因此小鼠的体内研究非常有助于初步的理解。但是,小鼠LMCs数量的增加伴随着穿支(即连接软脑膜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的同步增加。因此,为了量化具有不同LMC密度小鼠的观察结果,深入了解其拓扑学特征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5基于现有的计算机模拟框架,量化高密度和低密度穿支对10个半真实血管网络(来自具有恒定LMC状态的C57BL/6小鼠的活体软脑膜动脉拓扑结构)流动性特征的影响。


结果显示,微血管网的总血流量随着穿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毛细血管层级,流动性特征差异最为显著。穿支密度越低的地方,其毛细血管床中的压力损失和红细胞流速更高。


以上特征与氧气排出和可能的毛细血管失速有关,并且可能使侧支富集和侧支不足的卒中患者的结局产生差异。该研究表明,穿支密度影响侧支网络的灌注特征,后续建立卒中模型时应考虑此因素。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YMT;

审校:朱育林、张莉娟、颜爱竹、曹嵩

美编:王贤;

正文图片:改编自原文;

封面图片:UgoMedia;


参考文献:

1. Pierre Seners, Nicole Yuen, Michael Mlynash, et al. Time is Penumbra: Quantification of Penumbra Volume in Relation to Time from Stroke Onse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2023 ESOC. Abstract NO.918.

2. 吴拓,李春阳. 脑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2015(47):94-96,97.

3. Zanariah Mohd, Viveka Biswas, Sam Neilson, et al. Arterial Spin Labelling (ASL) Reperfusion Index Predicts Early Neurological Recovery and Good Functional Outcome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2023 ESOC. Abstract NO.936.

4. John McCabe, Pol Camps Renom, Nicola Giannotti, et al. Background Arterial Inflammation Imaged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Late Outcome Vascular Recurrence After Stroke. 2023 ESOC. Abstract NO.787.

5. Chryso Lambride, Robert Epp, Nadine Felizitas Binder, et al. Stroke collaterals: quantifying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cortical microvascular networks with varying penetrating tree densities. 2023 ESOC. Abstract NO.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