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入口 医疗专业入口

EN

文献速递 | 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可有效减轻脑细胞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 作者:
  • 2023-05-15
  • 浏览量:

汇总最新文献,速递医学信息。本期精选了近期中国知网发表的4篇依达拉奉右莰醇重要文献,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发表期刊: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期刊等级:北大核心

主要内容:本研究探究了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且发病后4.5h内入院接受治疗, 发病后72h内病情加重)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单用丁苯酞注射液相比,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2周后,患者NIHSS评分更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 ( TNF-α) 、白细胞介素-8( IL-8) 等炎症因子水平更低,活性氧簇(ROS)、一氧化氮(NO)水平更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更高,总有效率为89%(单用丁苯酞注射液为65%),以上参数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综上,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自由基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脑细胞损伤,且安全性较高[1]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发表期刊:中国医药指南

主要内容:该研究对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丁苯酞注射液相比,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96.67% vs. 80.00%,P<0.05),且炎性因子、氧化应激、颈动脉超声指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功能均显著改善 (P<0.05)。


研究表明,联合运用丁苯酞注射液与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ACI患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患者相关治疗指标改善,可促进患者神经、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2]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发表期刊:现代药物与临床

主要内容:一项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己酮可可碱单药治疗(96.00% vs. 81.33%,P<0.05),且患者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等量表评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


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发表期刊:新乡医学院学报

主要内容:本研究探讨了依达拉奉右莰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Fenny′s自由落体打击法制备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分别检测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及药物组(造模成功后,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腹腔注射,另外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分析主动逃避反应率及逃避反应时间。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与颅脑损伤组比较,药物组大鼠主动逃避反应率增高(P<0.05),逃避反应时间减少(P<0.05),海马区正常神经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神经细胞死亡数量显著减少(P<0.05),同时,药物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少于颅脑损伤组(P<0.05)、未凋亡数量显著多余颅脑损伤组(P<0.05)。


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改善颅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颅脑损伤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有关[4]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YMT;

审校:毛慧、朱莉颖、张莉娟、颜爱竹、曹嵩

美编:王贤;

正文图片:改编自原文;

封面图片:UgoMedia


参考文献

[1]李一才,韩国胜,窦寿坦,等.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06):763-767.

[2]叶云.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3,21(08):89-91+95.

[3]吴正欢,史俊,周梦奇,等.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己酮可可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03):591-595.

[4]李志营,许鑫格,孙林林,等.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23,40(03):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