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入口 医疗专业入口

EN

ISC2023热点速递|脑细胞保护类话题精彩连连,脑缺血晚期的神经保护、干细胞移植等研究纷纷亮相世界卒中盛会

  • 作者:
  • 2023-02-10
  • 浏览量:

关键词标签:ISC2023

2023年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ISC2023)于2月8日至10日在美国达拉斯以线上线下混合会议形式召开。SIMMED精选了5篇ISC相关的脑细胞保护、炎症以及干细胞治疗等热点话题,作为卒中领域精神食粮以飨读者。

A Novel Neutrophil Subpopulation Mediates Neuroprotection In The Late Phases Of Cerebral Ischemia


一种新的中性粒细胞亚群介导脑缺血晚期的神经保护


脑缺血会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包括周围白细胞的浸润。中性粒细胞是进入缺血性大脑的第一批免疫细胞,通过限制组织灌注和破坏血脑屏障的稳定而导致脑损伤。最近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也可以参与修复过程。但是人们对中性粒细胞亚群的动态和复杂性知之甚少。


ISC2023大会上的一项报道展示了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或假手术(sham)后2天D2)和14天(D14)小鼠大脑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学结果。结果分析如下:


Sham小鼠中,大多数中性粒细胞分为基因簇1和基因簇4,其特征是表达与中性粒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而MCAO后,基因簇1和基因簇4逐渐减少,而基因簇2和基因簇3则从D2逐渐增加到D14。同时,缺血脑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在D14比D2高5倍(Sham,0.2±0.1×103;D2:3±1.3×103;D14:14.5±3.5×103P=0.02 D2 vs D14;N=10~14/组)


下一步研究了D14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对卒中恢复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在MCAO后第7天,通过大鼠抗ly6g和cxcr2拮抗剂SB225002的全身注射来诱导中性粒细胞清除,1次/D,连续7D。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清除增加了脑组织损失(-18.7±2.9 vs -8±2.6% IgG/vehicle mice; P= 0.01;N = 9/组);减少了步行距离(P<0.05 vs vehicle; N =11/组)和刻板行为(P<0.05 vs vehicle; N =11/组),但是不改变假手术小鼠的旷场表现。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未被认识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在亚急性卒中阶段对大脑的保护作用,为卒中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Association Of The Serum Inflammatory Markers With The Periventricular And 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血清炎性标志物与脑室周围和深部白质高信号的关系


全身和血管炎症标志物与脑小血管病(cSVD)相关。然而,其与各个区域白质病变的相关性仍不清楚。ISC2023大会上的一项报道显示,研究者假设血清细胞因子与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PVWM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有不同的相关性。研究纳入了来自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遗传研究中的435名中度WMH负荷(总WMH: 1703-4019 mm3,PVWMH :871-2441 mm3,DWMH: 388-866 mm3) 且接受过颅脑MRI的受试者(年龄58.9±6.1岁,58.4%为女性,39.5%为黑人)的健康受试者,受试者年龄≥50岁。评估的循环炎症指标包括:hs-CRP、IL-6、MCP1、ICAM、TNF-α、VCAM和IL-4。使用经年龄和心血管风险因素校正的多层线性模型确定这些标志物与PVWMH和DWMH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总WMH体积hs-CRP(β=-0.2,P=0.04)和IL-6(β=-0.15,P=0.04)呈显著的负相关;而总WMH体积与MCP-1、ICAM、VCAM、IL-4和TNF-α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比较个体DWMH和PVWMH之间差异的多层模型中,PVWMH、DWMH与hs-CRP和IL-6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1及P=0.04)。与PVWMH相比,DWMH与hs-CRP和IL-6的相关性更强(分别为β=0.08,β=0.14),PVWMH与这些标志物呈负相关(分别为β=-0.35,β=-0.05)。PVWMH与DWMH和其他标记物的相关性没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PVWMH相比,DWMH与IL-6和CRP升高呈正相关,而PVWMH与IL-6和CRP升高呈负相关。这表示全身性的炎症更倾向于与DWMH病变相关。


Astrocyte-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Mediate Astrocyte-neuron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Neurite Outgrowth After Stroke In Astrocyte-vesicle Reporter Mice

PROJECT MANAGER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小胞外囊泡介导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之间的通讯,促进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囊泡报告小鼠神经突的生长


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神经元-胶质系统的组成部分,直接与神经元接触和交流。小胞外囊泡(sEVs)是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


利用星形胶质细胞-sEV报告小鼠,该研究探索了缺血性卒中后内源性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sEV与神经元之间的通信。星形胶质细胞-sEV报告小鼠是由CD63-绿色荧光蛋白(GFP)-floxed小鼠与GFAP-CreERT2小鼠杂交产生。本研究中使用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N=10)方法构建卒中模型。为了激活Cre重组酶,从卒中后1D开始,每天给小鼠注射他莫昔芬,持续注射4D,小鼠卒中发生后第14D对小鼠实施安乐死。研究者采用星形细胞的GFAP抗体和神经元SMI32抗体对大脑和脊髓的冠状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分析显示,与正常的脑组织(31.7±1.8 A.U)和脊髓组织(34.3±2.7 A.U)相比,缺血使得梗死周围脑区(58.4±3.6 A.U)和脊髓灰质区(42.9±2.8 A.U)GFP信号明显增强(P<0.01)。


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卒中小鼠的脑和脊髓中GFP与SMI32神经元共定位的星形胶质细胞的sEV显著增加(梗死后脑0.14±0.01% vs正常脑区0.07±0.01%,梗死后脊髓灰质区0.10±0.01% vs正常脊髓0.06±0.01%,P<0.05)。


此外,与从非缺血脑区中分离的sEV相比,报告小鼠的缺血脑区分离的GFP阳性sEV显著促进了原代培养小鼠神经元神经突的生长(P<0.001)。


该研究首次在体内证明:内源性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sEV在非缺血条件下与神经元进行信号传导,而卒中事件显著增强了这种细胞间的通讯,从而促进了脑卒中恢复期神经突的重塑。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Stem Cell Therapy In A Canine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Role Of Anti-inflammatory Action In The Brain

PROJECT MANAGER

动脉内干细胞治疗在犬缺血性中风模型中的疗效:抗炎在大脑中的作用


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超过50%的卒中幸存者患有慢性残疾,仅在美国每年就造成超过460亿美元的经济负担。因此,开发新的卒中治疗方法势在必行。过去20年的临床前研究显示,细胞疗法有望治疗卒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动脉内(IA)输注是微创疗法,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ISC大会报告中显示:已有团队开展研究来证明IA-MSC治疗啮齿动物和犬缺血性中风模型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窗和有效剂量。IA-MSC通过介导抗炎作用发挥其保护作用。然而,该机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阐述,特别是在大型动物的缺血性模型中。因此,在本研究中该团队测定了大型犬类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通路标志物、炎症因子和NF-κB的活性和表达情况,对犬大脑皮层和海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成像。


结果显示,在卒中后30天,不同剂量的IA-MSC (10x106、20x106和40x106)显著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了NLRP3和IL-1β的表达。同时显著增加了神经元存活率。此外,犬海马和皮层炎症水平的降低,与IA-MSC的输注剂量有显著的依赖性。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A-MSC疗法如何通过介导炎症水平的变化来发挥作用。总之,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为卒中患者开发更强大和工程化的IA-MSC疗法,实现更有效地转化。


First-in-human Phase 1/2a Study Of Intracerebral Transplantation Using Embryonic-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 (NR1) For Chronic Ischemic Stroke

PROJECT MANAGER

脑内移植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卒中的首次人体1/2a期研究


目前,尚无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治疗方法。先前已有几项脑内干细胞试验显示出了安全性,但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R1)是一种人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改善啮齿类动物卒中模型的运动感觉功能,可被扩增冷冻保存。


ISC大会报告中一项研究显示:为了评估脑内移植NR1细胞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该研究纳入了18-75岁、卒中后6-60个月、mRS 3-4分的患者。受试者接受NR1 (2.5M、5M、10M或20M)移植。


主要终点为0-6个月不良事件;6个月时Fugl-Meyer (FM)运动评分与基线相比的变化(≥10分的改善被认为“有临床意义”)。次要终点:Barthel指数、NIHSS、步态速度试验、mRS、MRI DTI、FLAIR、静息态fMRI和FDG PET。


该研究共移植了6例患者,不良事件包括头痛和语言能力下降,均可得到缓解。研究结果显示:移植后6个月,患者1、2和3的FM分别提高了15、13和9分(均为步态较快);Barthel指数分别上升5、10和15点。3个月时,患者4的FM改善了15分(步态更快)。2例患者改善2分,1例患者恶化1分。所有6例患者在第7天时前运动皮层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FLAIR信号,在2个月后消失,在先前的研究中该现象与持续的神经恢复高度相关。临床改善的慢性梗死患者同侧感觉运动网络区域同质性(ReHo)和低频波动分数幅值(fALFFs)增加。此外,接下来的6个月内还会有6个患者接受治疗。


研究结果提示:脑内移植NR1细胞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早期结果显示植入后1-6个月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更多ISC2023热点信息,敬请关注SIMMED,

我们将陆续推出。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李思几、许扬飞、ISCEDIT

审校:毛慧、许扬飞、李思几、张莉娟、颜爱竹、曹嵩

美编:王贤;

封面图片:UgoMedia;